道始讲堂之《黄石公素书》解密第一篇--做人的根本来源:西安道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者:陆渊浏览数:261次
原始章第一 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,五者一体也。 道者,人之所蹈,使万物不知其所由; 德者,人之所得,使万物各得其所欲; 仁者,人之所亲,有慈惠恻隐之心,以遂其生成; 义者,人之所宜,赏善罚恶,以立功立事; 礼者,人之所履,夙兴夜寐,以成人伦之序。 夫欲为人之本,不可无一焉。 做人的根本──关于道德仁义礼的秘密 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是一体的,是同一个事物的五个方面。如果只知道事物有五个方面,而不知这五个方面只是角度不同,其实是一个事物,那就是没有掌握其精髓了。 这个“一”是什么呢?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是一体的。所以人们说一个人不道德,想表达的其实是这个人不仁义、行为无礼。 老子,道家,重道、德;而孔子,儒家,重仁、义、礼。是故老子与孔子本为一体,道家与儒家本是一家。区别只在于,开始了解这个秘密,树立做人根本的切入点和角度不同,到最后,还是要合而为“一”的。 “道”是方向,是路径,是上天给人的启示与引导。而找到正确的方向,就是行道的开端,有了这个开端,你才真正在这个世界扎下了根,开始走出自己的道路。 按着启示与引导找到了正确的方向,行走在宽广的大道上,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,而在这个过程中,同样使天下万物包括上天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,这些东西就是上天对天下符合道的奖赏,也是别人抢不去、夺不走的,这种不会失去的真正的得到,就是“德”。 “仁”就是在人和人,人和物之间的在乎、关怀、爱与成全。一个只爱自己,只成全自己,不爱他人,不成全他人,不关怀事物的人不“仁”。真心地在乎、关怀、成全别人,进而在乎、关怀、成全虫鱼鸟兽,进而在乎、关怀、成全山川草木的人是真正的“仁”人。而这样一个关怀、在乎、爱护、成全着你、我、它的人,我们又岂会不爱他,拥护他。这种“道”体现在人与人,人与物之间的关怀、爱护与成全就是“仁”。 “道”体现现在人自己身上就是义,义是人自身应该做的,绝不是苛求别人。要求自己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,做到了就鼓励奖赏;要求自己不做自己不该做的事,惩罚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,这就是“义”。 “礼”其实就是“仁”的表达。所以“礼”的核心就是人和人,人和物之间的在乎、关怀、爱与成全。而礼的外在就是这种爱与成全的正确表达方式。一个人有爱心,在乎、关怀别人,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式,有时不但不能将关怀爱护的心意传递给对方,反而还会让自己按难受、引起误解,这就是没有用正确的方式表达,不知“礼”的缘故了。人对亲近的人、有恩的人,和对疏远的人、萍水相逢的人之间的在乎、关怀、爱护、成全的方式是有差别的,对不同的人、对山川、草木、鸟兽、虫鱼的爱护和成全的方式也是有差别的,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,这就是礼。 做人的根本,就在于将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合为一体,集于一身,传于天下。 PS.关于“义”,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,比如“义”用在“民族大义”、“大义灭亲”的时候,故而在此进一步解密。对于“义”,首先、也是最重要的,要求别人去做别人该做的事,要求别人不做别人不该做的事,不是“义”!要求自己,矫正自己才是“义”,这是绝对的判断标准。比如“民族大义”,是自己要求自己,不是拿来要求别人的,别人行为做事不符合民族大义,你去惩罚别人,这不是“义”;但是如果别人做了危害民族的事,你应当维护自己的民族,保护自己的同胞,这时候你去讨伐那些伤害人民的人,制止他们伤害更多的人,这才是“义”。关键在于“义”是对自己的要求,而不是要求别人。同理,“大义灭亲”,如果你的亲人做了错事,你不去想自己应当做什么,只是责怪他们,骂没有做他们该做的,怪他们做了不该做的,这不但不是“义”,这更是不“仁”,正确的做法是宽恕他们,同他们一起承担过错,这才是“仁”“义”;而如果你的亲人不顾所有人的劝阻,要做、甚至做出了危害天下的事,这时,你为了保护天下众生的安危,拼上性命阻止你的亲人、甚至要杀掉你最关怀和爱护的亲人,在这个时候,你不是在逃避责任,你是主动去做你应当做的事,你是在帮助、成全你的亲人,不让他们犯下大错,这才是大“仁”大“义”。
|